《神學與生活》

| | | | 轉寄

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是神學家!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那天,我端著碗,安靜地坐在角落,默默的隱身在一群牧者中,想自己的事情。他們閒聊著教會界情況,一聽到「青少年事工」,我立馬豎起耳朵。一位牧師慷慨激昂的說,「青少年事工最重要的就是要會撒錢。青少年要買電子樂器,你就出錢。要聚餐,你就叫麥當勞、Pizza,或帶去吃牛排。出去玩,就補助旅費」,斬釘截鐵地結論,「沒有不成功的」,眾人莫不點頭稱是。

這的確是大多數人對青少年事工的認定,偏重於操作性技巧:校園探訪、帶隊旅遊、計畫烤肉會、打籃球。但我覺得不應只有這些角度。因為廿多年前的我,是那種用鈔票撒我,也不太參加上述活動的青少年!並非我出身富豪,反而我家經濟不甚寬裕。我珍惜每一個時間,我擁有夢想,我企盼突破,我希望把自己獻給上帝。任何活動邀約,無論是基督教圈或非基督教圈,我會思考,是否能在其中獲得成長,更能服事我深愛的耶穌?我不想浪費我的時間、生命。

校園出版社探討青少年事工的新書《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就是這個!作者路恩哲、丁康黛道出了另一個型態的青少年事工。他們超越上述那類消費者習慣性、娛樂焦點的關係性佈道法,提出「青少年也會神學反思」,力圖展開青少年事工的新轉向。

丁康黛分享她的開查經班經驗。每學期她都策劃迷死人的查經聚會,但每次都只有小貓兩三隻。有一次她靈機一動,乾脆把查經班取名為「硬底子查經班」,該學期的查經內容盡列出最令人討厭的主題(例如,揀選!)沒想到一位深具理解力的學生攔住她,問了「真的會是硬底子的嗎?」並強調,「如果真的是硬底子,我就來。」

丁康黛死想想反正也無損,死馬當活馬醫,向他保證必是硬底子。沒想到那學生就來了。他另外的十個朋友也來了——然後是二十個,三十個,四十個。他們鑽進聖經裡難懂的段落,鑽進對這主題有領會的神學家。而這正也是我的經驗。教會為什麼要輕看青少年?

大學的時候,我那群同儕就很愛「硬底子查經班」。我們較不喜歡主題式的生活造就系列材料—仁慈、勇氣、恆心、協調、效率、…,以及講道,把聖經拆解,跳來跳去東捉一節、西湊一節經句勉強配合主題。Come on! 我們想要進入到第一讀者的情況,理解當時第一手的資訊。校園團契寒假辦的大專靈修班,我每年都參加。B1組(敘述文)、B2組(論說文),到了C組懂得使用各樣的聖經工具書研經,我問「就這樣了嗎?」、「再上去就非得全職去讀神學院嗎?」

除了讀聖經,我也涉獵神學、哲學(馬丁路德、加爾文、培根、笛卡兒、士來馬赫、齊克果、懷海德、史懷哲、田立克、巴特、尼布爾、潘霍華…),看不太懂,仍奮力亂讀一通。心中有把火在燃燒,隱隱覺得有責任要為上帝國度拓展、為提振華人基督徒水準而讀。學生時代,不多的十一奉獻,就買這類「硬底子書籍」捐給教會或團契的圖書館,希望能興起更多有志之士為上帝提升自己。

《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全書分為兩大部。第一部是「神學上的起點:青少年事工與神學有何關係?」,分幾個不同角度,闡述青少年事工為何需要神學反思?丁康黛指出,「過去一百年來青少年事工大都仰賴心理學、社會學和教育學,借取社會科學作為教育方法,致使大多數的教會長久忽略青少年(得到永久的身分認同)與基督的神學行動(完成耶和華的救恩)相連結的需要。牧養行動本身,就是大聲宣揚神學的真理(對上帝的了解)。」透過神學反思,可以使得青少年事工超越功利主義、跨越教會事工的片斷性、有較高的角度看到青少年受到多種力量的影響。

路恩哲提醒,不可以把「愛青少年」當成自己的工作(這是許多青少年事工者常犯的錯誤)!因為上帝已經愛他們,牧者是透過上帝在事工中所行出的大愛去愛,而不是透過自身的能力。透過神學反思可以幫助釐清,青少年事工者企圖要連結的對象,主要不是青少年,而是將青少年連結於上帝自己,向青少年說明上帝如何在他們(和我們)的生命中做工。

第二部「神學行動:探討青少年事工的實踐」,用神學探討青少年事工的實踐,細究幾個特別重要的青少年議題,如「醫治和十字架」、「跟年輕人談罪」、「青少年的賀爾蒙神學(性慾)」、「夏令營的意義」、「戶外活動」、「短宣與全球旅遊」、「懷疑與堅信」、…。

《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指出:「青少年事工一定要導向十字架」,必須幫助青少年活出一種以救贖為中心的信仰。假如上帝呼召了所有人去活出一份熱情而順服的生命,那麼就沒有任何基督教事工該排除青少年或青少年事工。若神學的工作是要「理解、領會並討論『神』,那麼青少年事工就應該追隨這個方向,尋求在年輕人的生命中理解、領會並討論神。」

而面對青少年對神學興致缺缺的現象,丁康黛認為,「年輕人並不覺得神學枯燥乏味。他們覺得乏味的是那些無關緊要的神學。」長久以來在青少年事工服事的六十歲老奶奶喬伊斯這麼說「不見得是青少年不喜歡神學,而是我們給他們的不是神學。」真的!大四小組夥伴們一起閱讀已逝的基督徒學者楊牧谷的《復合神學》,胸中溢滿莫可名狀的感動。如果青少年事工一面倒的只有敬拜讚美音樂與吃喝玩樂,某些青少年可能離開教會,投身到另一個可以發揮上帝所賜才幹的地方(也許是外面的社團) 了。

我們必須要對青少年事工有更豐富的想像!《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的書名,令我陷入沉思。有哪間神學院願意對青少年開放,讓暫時還沒有全職呼召的高中、大學生,就可以先進去選修一些課程受裝備?廿多年前心中熊熊燃燒的火熱,至今沒有消退。當年的我,絕對不是只有我,我們盼望有這樣的神學院。如今我已經不是青少年,我已經是神學院的專任老師,擁有參與課程安排教務的權力。我與同儕們能為那些願意為上帝擺上的年輕人開出一條神學教育的新路嗎?華人教會界也有同樣的看見,願意支持各地有這樣想法的神學院,讓每個孩子都能是神學家嗎?

「看哪,我要做一件新事;如今要發現,你們豈不知道嗎?我必在曠野開道路,在沙漠開江河。……。因我使曠野有水,使沙漠有河,好賜給我的百姓、我的選民喝。」以賽亞書四十三章19節